2025年河南新高考考生想要报考苏州大学,参考2024年的数据,本一批最低录取分数线为理科582分、文科593分。因此,今年河南考生至少需要达到580分以上才有可能被苏州大学录取。详见如下具体分析。
一、2025河南考生多少分能上苏州大学
今年苏州大学在河南录取分数线预测:
1、2025年河南新高考【理科】考生本一批预估要得580分以上(或位次37744名左右)才能上苏州大学。
2、2025年河南新高考【文科】考生本一批预估要得590分以上(或位次2728名左右)被苏州大学录取的概率才算是比较大。
以上为预估数据,同学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还应考虑今年考生人数、考试难度等实际情况,为了更科学地填报志愿,建议使用快志愿AI等工具进行综合分析。
二、历年河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苏州大学
对于2025年的最低录取分预估,还可以参考苏州大学近三年在河南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详细如下。
1、【理工类】苏州大学在河南录取分数线(2022-2024)
年份 | 院校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苏州大学(较高收费)(1830)((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平均每学年要完成40学分学年结束时学费按所修学分结算。收费标准按江苏省有关部门审批的标准执行公布的各专业学费均为每学年预收学费。新生入学后住宿地点由学校统一安排。具体内容请查阅我校招生章程。)) | 河南 | 本一 | 582/37744 | 511 |
2023 | 苏州大学(较高收费)(1830)((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平均每学年要完成40学分学年结束时学费按所修学分结算。收费标准按江苏省有关部门审批的标准执行公布的各专业学费均为每学年预收学费。新生入学后住宿地点由学校统一安排。具体内容请查阅我校招生章程。)) | 河南 | 本一 | 582/35635 | 514 |
2022 | 苏州大学(1830)((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平均每学年要完成40学分学年结束时学费按所修学分结算。收费标准按江苏省有关部门审批的标准执行公布的各专业学费均为每学年预收学费。新生入学后住宿地点由学校统一安排。具体内容请查阅我校招生章程。)) | 河南 | 本一 | 604/13355 | 509 |
2、【文史类】苏州大学在河南录取分数线(2022-2024)
年份 | 院校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苏州大学(1830)((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平均每学年要完成40学分学年结束时学费按所修学分结算。收费标准按江苏省有关部门审批的标准执行公布的各专业学费均为每学年预收学费。新生入学后住宿地点由学校统一安排。具体内容请查阅我校招生章程。)) | 河南 | 本一 | 593/2728 | 521 |
2023 | 苏州大学(1830)((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平均每学年要完成40学分学年结束时学费按所修学分结算。收费标准按江苏省有关部门审批的标准执行公布的各专业学费均为每学年预收学费。新生入学后住宿地点由学校统一安排。具体内容请查阅我校招生章程。)) | 河南 | 本一 | 612/2853 | 547 |
2022 | 苏州大学(1830)((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平均每学年要完成40学分学年结束时学费按所修学分结算。收费标准按江苏省有关部门审批的标准执行公布的各专业学费均为每学年预收学费。新生入学后住宿地点由学校统一安排。具体内容请查阅我校招生章程。)) | 河南 | 本一 | 588/2334 | 527 |
三、苏州大学简介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航天局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4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12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