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志愿填报 > 知分上大学

陕西新高考64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样的大学(2025报考推荐)

更新:2025-01-07 08:03:40 赶考猫

2025年陕西新高考物理类645分左右的考生能上什么样的大学?有哪些好的院校值得报考?本文将为物理类成绩在643分、644分、645分、646分、647分的陕西考生推荐一些合适的大学,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并提供了一些院校简要介绍。

陕西新高考64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样的大学(2025报考推荐)

一、陕西高考645分(物理类)能上什么好的大学

2025年陕西物理类考生645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好大学有(推荐9所):西安交通大学(公办)、西北工业大学(公办)、西安交通大学(国家专项)(公办)、西北工业大学(国家专项)(公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专项)(公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外合作)(公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类)(公办)、武汉大学(公办)、华中科技大学(公办)。

这是基于快志愿系统的预测,赶考猫也整理了一份往年能报考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二:陕西物理类645分左右可以上的大学名单(35所)

以下为2024年陕西新高考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在645分左右的高校名单,对于2025年成绩接近或略高于645分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参考选择。

1、省内院校

序号院校名称最低分/位次批次属性
1西安交通大学645 / 2413本一公办
2西北工业大学633 / 3613本一公办
3西安交通大学(国家专项)631 / 3961本一公办
4西北工业大学(国家专项)623 / 5052本一公办

2、省外院校

序号院校名称最低分/位次批次属性
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专项)647 / 2147本一公办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外合作)647 / 2170本一公办
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类)646 / 2234本一公办
4武汉大学644 / 2500本一公办
5华中科技大学643 / 2519本一公办
6南开大学642 / 2640本一公办
7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家专项)642 / 2616本一公办
8同济大学(医学类专业)641 / 2806本一公办
9电子科技大学(国家专项)638 / 3044本一公办
10中山大学637 / 3213本一公办

完整名单包含35所院校,考生可前往“赶考猫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获取更准确的查询。

三:陕西物理类645分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位于创新求索、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黄浦腹地,红墙映日、梧桐环绕。其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立项。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2010年11月,学院成为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个重点高校中的一员。

历年来,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公开示范课8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和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8名。

2、武汉大学

学校简介 首页学校概况学校简介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建设单位、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1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1种专业刊物。

3、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已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同一批国外知名高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及联合培养协议。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建立了海外高端学术培育基地和教学培训基地。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系列等世界名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境内学习环节和境外学习环节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40%的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长短期留学目的地覆盖近50个国家和地区。现有1000余名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留学生在校学习。建立了3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若干个国际联合科研平台。积极实施“一流伙伴计划”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格拉斯哥大学、麦吉尔大学等建立了本硕博层次的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