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工业大学在安徽招生吗?今年辽宁工业大学在安徽招生专业有哪些?每个专业计划招生人数是多少?以下为赶考猫整理的辽宁工业大学各专业2024年在安徽招生计划表,欢迎参考!
2024年辽宁工业大学最新招生计划已经公布,今年是面向安徽招生的!2024年辽宁工业大学在安徽一共招生36个专业,共计划录取94人。
一、辽宁工业大学2024年在安徽招生计划
1、历史类:广告学(计划数1人)、国际经济与贸易(计划数1人)、会计学(计划数2人)、传播学(计划数2人)等一共4个专业,共计划招收6人。
2、物理类:会计学(计划数2人)、标准化工程(计划数2人)、建筑学(计划数2人)、工商管理(计划数2人)、金融工程(计划数2人)等一共33个专业,共计划招收88人。
具体招生计划如下,或者查询赶考猫AI高考志愿助手。
二、2024辽宁工业大学在安徽招生计划表(最新)
以下招生计划表包含:招生专业、招生人数、选科要求等,实际录取人数以及录取分数线,请以辽宁工业大学官网发布的最终招生情况为准!
招生省份 | 科目 | 批次 | 招生专业 | 计划人数 | 选科 |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会计学 | 2 | 不限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标准化工程 | 2 | 不限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建筑学(5年) | 2 | 不限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工商管理 | 2 | 不限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金融工程 | 2 | 不限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工程管理 | 2 | 不限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3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软件工程 | 3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车辆工程 | 4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电子信息工程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5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自动化 | 4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通信工程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机械电子工程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新能源汽车工程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物联网工程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5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3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应用化学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3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交通运输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土木工程 | 6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智能制造工程 | 2 | 化 |
安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外合作办学) | 4 | 化 |
安徽 | 历史类 | 本科批 | 广告学 | 1 | 不限 |
安徽 | 历史类 | 本科批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1 | 不限 |
安徽 | 历史类 | 本科批 | 会计学 | 2 | 不限 |
安徽 | 历史类 | 本科批 | 传播学 | 2 | 不限 |
赶考猫AI高考志愿助手:https://www.gankaomao.com/baokao/ |
三、辽宁工业大学简介
辽宁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始建于1951年,历经“锦州工学院”“辽宁工学院”等发展阶段,2007年3月更名为“辽宁工业大学”。学校2013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获批辽宁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2017年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9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21年入选国家“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2021年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学校重视发挥科研引领支柱作用,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近五年共完成了包括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5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多次入围中国大学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百强高校,3篇论文分别荣获国际顶级期刊杰出论文奖和最佳论文奖。学校秉持“开放办学”理念,加强校地融合,产研融合,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10余个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完成科技成果转化500余项,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